食品,食品安全,的人,百姓,教授

提問: 中國食品安全問題誰之過? 問題補充: 三鹿奶粉問題引發中國食品安全全民關注,有關媒體評論:是國家相關部門監管缺位,失職?或是法律制度不健全,“免檢”?或是企業道德觀念淡薄,黑心?或是官商勾結,利益?抑或是媒體報道失實,報喜不報憂?...... 本人愚鈍,不知如何采信,望指點。 医师解答: ●中國百姓更加關注生存質量  從第一和第二個問題中,專家們首先看到了積極的一面。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陳君石介紹,從長遠來看,人民生活質量好轉,兒童生長發育和老年預期壽命都有所提高。衛生部每年一次的全國范圍抽查數據也顯示,我國食品總體合格率由過去30年的50%、60%上升到現在的90%,因此,“大家對食品安全的現狀和未來不用過分擔憂”。胡小松教授給記者舉了一組數據:最近5年的市場監測數據顯示,食品農藥檢出率由6年前的40%降低到現在的10%,“而且這是在檢測標準越來越嚴格、監測范圍越來越廣”的情況下得出的結果。邱寶昌律師也表示,以他的經驗看,食品安全的總體情況在改善。可以說,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看到了“監管力度在加大、食品狀況在好轉”,甚至包括很多受訪者看重綠色及無公害標志,也說明人們看到了食品安全工作的成績。  但為什么老百姓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度遠遠高于醫療安全、交通安全等“傳統大項”呢?著名社會學家、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周孝正認為有這樣一種心態存在:“水變臟了、空氣污染了、土壤條件更差了,如何生長出讓人放心的食品?”第一項調查結果中排名第一的是環境污染,它其實與食品安全息息相關。胡小松教授也表示,第一項調查表明,“公眾對生存質量更加關注了”。  ●對問題食品,成熟但不夠理性  專家們認為,調查顯示中國消費者面對食品安全問題時,變得成熟了,但也有不夠理性的地方。  理性之處在于消費者能夠更全面地看待食品安全的整體環境,而不是因為幾個單獨事件就以偏概全。其次,44.3%的人關注食品品牌,陳君石院士認為這是良好信息:“以前人們關注汽車和衣服的品牌,現在開始學會辨認豆腐、油等食品的品牌,以后,米面肉菜的品牌都會被接納。大企業的食品出現問題的概率小得多,出現問題更容易控制。”另外,在他看來,97.3%的人購物常去超市也是積極信息,因為那里的食品質量更有保障。還有26.8%的消費者購買食品時更看重營養成分,胡小松教授認為這說明大家對食品的要求又上了一層樓。  而不理性的地方,首先來自當某品牌出現安全問題和當一個產品出現問題后,更多的消費者采取了徹底封殺和對同類產品全盤否定的做法。對這兩種看法,胡小松教授認為消費者的心態可以理解,但應該看到大多數企業在往“優質”的方向走。他指出,不少消費者希望通過“一刀切”的方式徹底杜絕風險,這并不現實,因為“食品擺在那里,總有可能發生問題”,也就是說“食品安全沒有零風險”,這和其他產品一樣。  另一個“不理性”之處,是買到問題食品后的做法:84.3%的受訪者選擇直接扔掉。而在邱寶昌律師看來,應該保留問題食品,積極維權。這些年來,找他幫忙的問題食品受害者不斷增多,倒不是說食品越來越不安全,而是維權意識提高了——這也是為什么要把第二個“不理性”打上引號的原因。這個不理性,并非意識上的欠缺,更多的是一種面對現實的無奈選擇。  ●民眾呼聲:重判造假者  68.9%的人要求重罰重判造假者,84.3%的人買到問題食品后直接扔掉——這是一個錯位的結果。這種來自百姓的憤怒與無奈,也成為專家們評述的焦點。  “現在處理食品安全問題,一般最多處罰3萬。對違法者來說,所失遠遠低于所得。”邱寶昌律師介紹,即使是讓違法者承擔刑事責任,一般也就關個兩三年。但與之相對應的,消費者維權可能需要一審、二審,用八九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打完官司,還不一定勝訴;即使獲得賠償,最多也就是雙倍價格以及醫藥費,但是律師費、訴訟費全得自己掏,到最后結果真的成了“只爭一口氣”。兩下一對比,結果很明顯:造假食品肆無忌憚,受害百姓忍氣吞聲。  邱寶昌律師認為,要想改變現狀,必須加大“違法成本”,比如像國外那樣設立懲罰性賠償,甚至吊銷執照,永遠逐出市場——調查中這一點得到了56.7%的受訪者贊同,同時加重刑事處罰力度,這樣才會有威懾作用。其次,要降低百姓維權成本。他認為可以建立相關公益組織,代表一定數量的受害者,對整個違法行為進行起訴,使受害者“利益最大化”。胡小松教授認為,就現階段來看,“全民皆兵”,每個人都警惕起來,對凈化市場大有幫助。他認為政府可以通過制定獎勵政策來鼓勵維權,“這在國外就有先例。人人喊打才有希望”。  對40.2%的受訪者認為應加強對原料到銷售的全程監督,邱寶昌律師深表贊同,食品的底線是安全,必須大力呼吁相關法規盡快出臺,而這需要政府部門發揮更大能動性。  ●食品安全問題,百姓該信誰  在談到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后,64.2%的人表示最相信媒體報道、50.3%的人選擇政府公告時,幾乎所有專家都用了一個詞:不正常。陳君石院士更表示“十分遺憾”。  遺憾在什么地方?我們先來看另外兩個數據:76.7%的受訪者認為出現食品安全問題的最主要原因是監管不力,58.2%的人認為是相關法律不健全——兩項都與政府作為有關。4個數字引來胡小松教授這樣的感嘆:這體現出在百姓要求與實際工作之間,存在多么大的差距。加強食品安全,法規制定及監管部門首先得做得更好。日前召開的中國工程院食品安全論壇上,專家們一致認為,政府加強監管力度最重要。  百姓對監管不力的遺憾,更多體現在寧愿相信媒體上。針對這一點,邱寶昌律師認為,應該有一個權威的信息披露機制,及時讓大家了解食品安全信息,同時也讓公眾了解政府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周孝正所長也指出,信息渠道一定要對稱而且通暢,讓老百姓盡量多地聽到來自政府的聲音,而不是只被動等待媒體披露。無論如何,在采信度上,“媒體不能成為第一位”。同時他還指出:對于法律法規的制定,不能總是等到出了問題之后才出手,而要盡量把工作前移。胡小松教授表示,“文明是用鞭子抽出來的”,不可能等企業自律。  很顯然,老百姓對政府部門的工作期待更高。對于這一點,專家們提出了很多具體的想法。陳君石院士提出,在美國和歐洲,都有專門的風險評估部門,而國內沒有這樣的機構,也就成為出現問題后不能迅速正確反應的根源。邱寶昌律師認為應該建立食品召回制度,同時盡快出臺食品安全法——22.8%的受訪者選擇了這一項。同時,專家們認為,食品安全檢測手段必須不斷進步。最早檢出鴨蛋中蘇丹紅的專家說過,造假者不論從添加物蘇丹紅的選擇、添加量,還是時間把握上,都“十分精準”。王永江先生也指出,食品造假出現了很多新變化,比如在食品中摻雜摻假、以次充好;濫用食品添加劑;用非食品原料或變質過期的原料加工食品等,這些都對檢測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王永江先生還透露了政府正在加快建設食品安全法制、食品安全檢測、食品市場認證、食品市場準入和食品安全社會信用五大體系。這對消費者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  ●百姓呼聲可以帶來進步  專家們認為,此次調查結果既反映了城市居民的實際想法,也給相關群體帶來了思考甚至“機遇”。  首先是媒體。“64.2%的人最相信媒體報道”,意味著媒體的責任更大了。陳君石院士表示,前不久的“紅心”鴨蛋事件本屬于非法生產,卻被一些媒體用致癌等字眼大肆炒作,而公眾缺乏相關知識,認為致癌物就等于患癌,結果造成恐慌。胡小松教授也認為,百姓對食品安全非常敏感,更需要媒體站在客觀角度,科學引導。不過他也認為,這幾年媒體的報道對督促政府工作、企業自律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其次是企業。王永江先生介紹,由于百姓對食品安全的關注日益高漲,國家加快了對五大體系的建設。其中對食品行業有三大目標:一、使一些有實力的企業保留下來,推動優秀企業提高產品質量;二、真正提高食品質量,目前全國基本形成了一個商場無“QS”(質量安全)標志不進貨,生產商無“QS”不使用,消費者無“QS”不購買的良好局面;三、提高國家食品工業的整體水平和實力。陳君石院士說,目前食品安全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分散化生產導致的管理不善。此次調查顯示百姓在購買食品時看重品牌,可以推動生產者想辦法,通過擴大規模、提高質量,獲取市場認可度。胡小松教授也從另一個角度考慮了大部分受訪者喜歡對問題食品“一刀切”的現象:這是在告訴企業,“生存是第一要素”。要想在市場上存在下去,必須不斷提高食品質量和安全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omno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